谈谈对广西音乐舞蹈的认识,瑶族舞蹈的介绍

谈谈对广西音乐舞蹈的认识目录

广西壮族民间舞蹈,壮族扁担舞文化

瑶族舞蹈的介绍

广西壮族舞蹈元素有哪些

广西壮族民间舞蹈,壮族扁担舞文化

壮族文化是在壮族人民生产劳动中产生,所以壮族文化独具地方特色,以及民族风情。

壮族最受欢迎的舞蹈是壮族的扁担舞,虽然扁担舞是用一种劳动工具进行表演的,但扁担舞蕴含了浓郁的劳动气息,以及是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表达。

扁担舞是一种壮族传统民间舞蹈,由打砻舞发展演变而来,一般由妇女表演。

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的林江、地苏、安阳乡和马山县的白山、古寨、加芳乡-带。

该舞在春节期间最为盛行,寄托了群众渴望来年丰收的希望。

壮族扁担舞又叫“打虏列”、“谷榔”、“打榔”(均为壮语译音),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形式。

特别是中、老年妇女打扁担,更为出色。

打扁担时,至少四人一组,多则十人、八人扁担舞均可,在一条长板凳上互相敲击。

扁担舞最初是用一块木板,盖在舂米槽上用扁担敲打。

因石槽太重,不易搬动,于是慢慢改为用长条凳。

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,村村寨寨都打扁担,但过了十六,就不打了。

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杆和扁担,竹竿两头还系上数枚古铜钱,以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人畜兴旺、吉祥如意等,敲击起来声音清脆,悦耳动听。

扁担舞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,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。

表演者有四人、六人、十人、二十人不等,大多以双数的妇女为主。

出场表演时,舞者每人手拿一根扁担,相对而站,围着一条长一丈多、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,舞者以口喊呼,上下左右相互打击,模拟农活中的耙田、插秧、戽水、收割、打谷、舂米等姿势动作,边打边唱边舞。

舞者时而双人对打,时而四人交叉对打,时而多人连打;有站、蹲、弓步、转身打等,轻重、强弱、快慢,此起彼伏错落有致,动作刚劲有力、优美稳健,整个舞蹈自然清新。

可见扁担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劳动工具,同时也是舞蹈的节奏乐器。

而在有些地方,不用扁担,也不用木杵,而是用竹竿,竹竿两头还系上数枚铜钱,敲打起来声音清脆,悦耳动听。

您可能还会喜欢:

古色古香的壮族铜鼓铸造技艺

认识壮族,壮族铜鼓习俗文化

汉族男娶回族女,回族为什么不能嫁汉族

民族气息极其浓郁的撒拉族舞蹈

瑶族舞蹈的介绍

瑶族的舞蹈与狩猎、农事和祭祀等有着密切关系。

同时,瑶族传统的鼓、歌、舞又常常融为一体,即鼓之、歌之、舞之。

主要有长鼓舞、铜鼓舞和陶鼓舞等。

(一)大长鼓舞?

主要流传于广西金秀瑶山巷乡坳瑶地区。

大长鼓还有公鼓和母鼓之分。

公鼓腰细而长,母鼓腰粗而短。

演奏时,将母鼓横于胸前,以右手拍右端的鼓面,发出“嘭”音;左手用竹片打击左端鼓的边沿,发出“啪”音。

即“嘭——啪啪,嘭——啪啪”的节奏;公鼓,是为了配合母鼓演奏的。

公鼓音高,母鼓音低,浑厚,音域宽广,远近可闻。

舞蹈时,时而鼓声“嘭——啪啪”,时而男女同声高歌,时而鼓、歌、舞交织为一体,充分表现了瑶族鼓文化的艺术风格。

(二)中长鼓?

主要流传于广东连南八排地区。

舞蹈时,把长鼓斜挂于胸前,鼓的左端高,右端低。

鼓的节奏往往与大长鼓相反,即“啪啪——嘭”、“啪啪——嘭”的节拍。

舞蹈时有一定的高难动作,舞者是而腾空跳跃,时而下蹲盘行,时而左右摇鼓晃肩等。

还有吹牛角,敲锣、击鼓伴奏。

场面欢快、热烈,表现瑶族豪迈、奔放、坚强和勇敢的民族性格。

(三)小长鼓?

主要流传于自称为勉瑶地区。

舞蹈动作丰富多采。

其中有36套和72套不同的舞蹈动作,舞姿以轻歌曼舞为特征。

主要表现有造长鼓的,也有表现祭祀的等。

有独舞,也有双人舞或男女混合而舞。

舞者往往是口不畅鸡扳课殖酒帮旬爆莫离曲,手不离舞,足不离蹈。

并有唢呐、锣鼓伴奏。

(四)师公舞(陶鼓舞)?

流传于广西金秀瑶山拉珈瑶区。

由若干个舞蹈构成,如“龙女出游舞”、“云雾舞”等。

其中“龙女出游舞”是一套表现东海龙王一妙龄少女厌烦龙宫的生活而梳妆打扮、登岸过桥、游乡入寨、自立门户等内容的舞蹈动作。

舞者随着陶鼓优美动听的鼓点翩然起舞,表演得维纱维肖。

其鼓点是:

小鼓:咚咚——咚咚咚

咚咚咚

咚咚咚

○咚咚?

陶鼓:达——嘭达

嘭达

嘭达

○达?

小锣:当——○当

○当

○当

(五)铜鼓舞?

主要流传于布努瑶地区。

参加的人数多少不限。

其中,有的打铜鼓,有的用小木桷相助制造铜鼓的回音,有的打皮鼓伴奏,有的手持雨帽,不停地穿插于铜鼓舞、皮鼓舞之间,扇风狂舞。

时而像雄鹰腾空,时而像猴子攀枝,时而转身,时而像鲤鱼跳龙门。

舞姿粗犷有力,生动活泼

广西壮族舞蹈元素有哪些

广西壮族舞蹈元素有:“扁担舞”,“蟆拐舞”,“舂米舞”,“翡翠鸟舞”等。

1、扁担舞:也叫“打虏列”“谷榔”。

流传于广西马山、都安等村寨。

谷榔一词壮语意为舂米用的木臼。

过去壮族用粗原木掏空成舂,用木杵舂米。

此舞源于舂米劳动,最初的形式是围着木臼表演,后来发展为用竹扁担敲打板凳。

2、蟆拐舞:即“青蛙舞”。

当地称青蛙为蟆拐,并有崇拜蟆拐的遗风,每年农历正月的“蟆拐节”中,人们要表演与青蛙有关的系列舞蹈,此俗流传于广西的天峨、南丹、凤山以及红水河沿岸等壮族居住区。

3、舂米舞:原是古骆越、西瓯人的“舂堂”,后发展为许多民族的歌舞形式。

如布依族、黎族的“舂米舞”佤族的“舂碓舞”“舂棒舞”高山族的“杵歌”等。

舂堂意指妇女舂米时有节律而动听的乐音。

其他地区有将舂碓舞叫作“打砻舞”“经砻舞”等。

4、翡翠鸟舞:流传于柳州武宣壮族居住区。

道具用竹蔑制成鸟形,外糊绿绸缝以绿绒线作羽毛。

当地人喜爱翡翠鸟毛色碧绿,啼声清脆,性情温和,视其为吉祥的象征。

春节期间,一男子扮裴翠鸟,另一人扮老者,率鸟沿问到各家拜年演出祝福。

来源:本文由理想教育网原创撰写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!